WEB10
Auckland Day 1

紐西蘭

 

奧克蘭首日

晚上十點搭乘紐航班機直飛奧克蘭,飛了十一小時,始到紐西蘭第一大城奧克蘭,時為當地時間下午二點.調好時間,在機場看到紐航還把機身畫上電影“摩戒三部曲”的主角,可見這部電影的魅力有多大,家戶喻曉,歡迎到紐西蘭

排了好長的隊始入關,深怕攜帶的泡麵會被丟掉,因為要申報的違禁品其中一項明文寫著noodle(麵線),好在事先報備,沒事,順利通關.把時間調向前六小時,身心感到沒有時差.先到機場的旅遊資訊中心,隨便拿一些奧克蘭的資料,就往Taxi/Shuttle bus(計程車/機場巴士)的指示方向走去.對紐西蘭的認知,從中文就一下子變成英文.我不喜歡旅行時間太趕,像是牛被人牽著趕場,任何事都要限時完成,也不喜歡與一大票台灣人用國語交談,聽中文解說,無法與當地人或國際觀光客打成一片,故只參加自由行的套裝行程.這個套裝行程,包括首日機場接送﹑市區觀光﹑三天住宿在大飯店.如此安排,要給自己悠閒地遊玩,也要給自己重新恢復(refresh)英文能力.

之前台灣的旅行社告知,將自由行的單據交給巴士司機,就可不再付費載到下塌的飯店.巴士司機一一載每人到其指定的地點,後來載我們到飯店,卻要收費.司機退給我秀給他的單據說:”That is not my company.  I can give you a receipt.”(這不是本公司,我可以開給你收據.)我們僵持不下,但說不過司機,為了不要擔誤其他乘客的時間,我只好付了錢,等回國再客訴.(最後退回約1,000元台幣.)

耍猴戲(艾爾柏特公園 Albert Park)

下塌好了飯店,往市區走去.經過艾爾柏特公園(Albert Park),發現警察在維持交通秩序,公園外有擺設燈籠,一堆人在圍觀,我們很好奇想看看西洋人如何愛上東方擺飾,就湊熱鬧,往公園走去.園內的表演台上有華人臉畫猴圖的彩繪,在耍猴戲,原來 時值猴年.他們表演猴戲實在動作不純熟,燈籠也不怎麼有看頭,但也像禮物一樣讓我們一探究竟,雖吸引不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熟悉的遊客,倒是西方人對此很好奇.

走到國際青年旅社(international YHA),我問一下有無到羅托魯阿(Rotorua)的行程:”Is there a tour to Rotorua via Waitomo Caves?”(有經過懷多摩洞羅托魯阿的旅遊嗎?)

“Yes, we have.”(有的.)

旅行顧問給我幾張廣告單,請我自行決定要參加哪一團,這些資訊都不是在祖國可以收集到的.我們迅速地看一下,心滿意足地報名了當地的旅遊活動.每項價格都很貴,從台幣三千元起跳,只為期六小時.

旅行顧問拿起電話筒,打給旅行社,說:“Hi, this is International YHA, Auckland.  How are you doing?......We have guests wishing to join your trip tomorrow.  Is that OK?......Please pick them up at Kingsgate Hotel......Thank you, bye-bye!”(喂,這裡是奧克蘭國際青年旅社.你好嗎?……有旅客想參加明天的旅遊,還有空位嗎?……請到Kingsgate飯店搭載……謝謝,再見!)

她接著跟我說:”Tomorrow morning at a quarter to 8, they will pick you up at the hotel.”(明天早上7:45到旅館搭載.)

  該活動是隔天一大早經由營火蟲群聚的懷多摩洞(Waitomo Caves)到地熱聞名的羅托魯阿(Rotorua)

    我們高興地付了錢,又打免費電話訂明天在羅托魯阿(Rotorua)市區的旅館,一切都安頓好後,就去市區逛街.不論放縱自己在逛街購物﹑夜生活和無與倫比的美食佳肴,不論是背著背包的遊客,花費盡可能的省,或是極盡豪華的觀光客,都不會失望敗興而返.

  奧克蘭市中心是世界各色人種的混雜地,在郊外住的多為白人,其實歐洲裔的移民佔七成亞洲人約一成

許多西方人穿著入時,特別是年輕的白人女子,性感無比,高朓的身材,就是長腿姊姊,邁出步閥就是一大步,走起路來就充滿活力.時為夏季,低胸﹑露背﹑緊身﹑中空等各種服裝,紛紛上演。西方女子天生豐滿,凹凸有緻,前凸後翹,皮膚細白,美不勝收,真是上帝的傑作.許多年輕女郎穿著緊身上衣,配上上半部超短的褲子,露出雪白的皮膚,也露出盆骨,幾乎就快要看到金黃色的陰毛了,真是刺激養眼,直教人大呼過癮,內心暗爽.難怪紐西蘭的重點產業是“觀光業”.

    美少女緊身裝,簡直就是女神的輪廓,與你插身而過,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要人不行注目禮也不行.時值猴年,使我想起一隻猴子雕像遮耳遮眼,象徵“非禮勿視”,然而看到西洋美女,想到剛才在艾爾柏特公園(Albert Park)看到活潑靈巧的耍猴戲,就得“飛禮務視”.

    同樣開放的,是在羅托魯阿(Rotorua),我看到一名婦女帶著小孩,穿著超性感短褲,從後方看去,她露出一團屁股,甚為光亮養眼.人在性開放的社會,觀念也得跟著入境隨俗,俯仰不愧為觀“光”客.

    隨後隨意找家韓國餐廳用餐,又去逛街,發現許多商店打烊,原來今天是紐西蘭國慶──懷唐依日(Waitangi Day)──184026日,許多毛利族的酉長與英國締結條約,聲明原本屬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領地的紐西蘭,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確定毛利族的土地所有權,原住民毛利人享有英國國民的權利等等.許多商店都公休一天,只有一些韓國商店最勤奮,國慶不忘營業,照樣賺錢做生意.我們最喜歡開張時間長的商店,他們努力工作,觀光客才有得玩.

市中心一處牌坊

幾年前我認識一名紐西蘭露意斯(Lewis),主修“敦煌學”,他是全澳洲唯一學此專業的博士班學生,我們曾在台北坎培拉碰面過數次.據說他現在正在澳洲墨爾砵教書,應該不在奧克蘭,但也姑且試之.來到奧克蘭,我買一張通行全國的電話卡,試著打電話給Lewis,撥了數次,卻發現電話號碼錯誤.,只好作罷.

奧克蘭人口約一百三十萬人,市中心不算大.我們離最高的摩天大樓──天空塔(Sky Tower)很近,賭場就在裡面.用完餐,天色漸暗,我們就到台灣沒有的賭場逛逛.

Sky Tower (1) (2) (3)

高空市(Skycity)328公尺,是南半球最高的建築物,有各種選擇,如令人驚豔的天空塔(Sky Tower) ﹑十間餐廳和酒吧﹑兩間賭場﹑電影院和四星級的大飯店.一到高空市,先在一樓的觀光資訊中心收集資訊,但隔天就要離開,只能以後瀏覽,事後發現都沒時間看.在櫃台看到要上展望台竟然要紐幣15元,感覺太貴而作罷,其實奧克蘭的地勢起伏,爬上坡就可以鳥瞰整個城市,不一定要花大錢做冤大頭,事後證明的確如此.

站上電扶梯到三樓的賭場,我將小背包寄放在服務台,換個牌子,裝成濶佬進去豪賭一翻.賭場幾乎都是亞洲的觀光客,男性為主,年約四五十歲,出手大方,一下注就數個籌碼,放入賭台,相當於數十紐幣,不消兩三分鐘全輸光,又再下注,一把又一把地輸掉,偶而贏幾把.玩法不外乎21點﹑牌七﹑梭哈等.賭客若發現手氣很背,馬上掉頭就走,到別處去揮金如土.賣飲料的小販推著車到處叫賣.我的手頭有限,任何的輸錢都承擔不起,只能看別人的金錢遊戲,過過乾癮.

時間晚了,因為我們不瞭解公車路線,且計程車費一定不便宜,所以我們都盡可能地走路,好在第一大城奧克蘭,市區的觀光景點都可走路抵達,且在觀光指南的地圖上,要到哪裡都不是大問題,於是就走路回去.過馬路時,我們都一定要左看右看,確定都沒車才敢過,因為大英國協體系的車輛是靠左走,與舊有的習慣相反,過馬路要“如臨深淵,如屢薄冰”.於是就在上下起伏的市區花一個多小時才走回旅館,市區像是永不安眠的城市.

這個大城擁有各民族的本性,與眾不同.在市中心的皇后街(Queen Street)走動一下,就可以感受到第一手的文化融合的現象.歐洲人﹑亞洲人和波里尼西亞人的文化影響力深深地刻畫在國際知名的流行館和世界級的餐廳.

奧克蘭簡史

 

1842年,珍吉佛(Jane Gifford)阿蓋爾女王號(Duchess of Argyle)搭載500蘇格蘭人來此移居,從此以後,奧克蘭的人口穩定的成長,現約有130萬人,約為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自毛利首度遷移至此,奧克蘭吸引許許多多的移民,到1890年代,形成國際大都會,在繁忙擁擠的街上和新的歐洲﹑中國﹑印度的居民區,可聽到數十種語言.此一趨勢橫跨二十世紀,特別在1950年代,戰後掘起的嬰兒潮(baby boom).許多歐洲移民來自匈牙利荷蘭南斯拉夫等國,帶給奧克蘭更多彩多姿的國際大都會風情,也有許多鄉村居民為尋求工作而遷移至此,還有許多毛利人首度移居該地.今日,奧克蘭是全球最大的波里尼西亞的城市.約有68%的居民為歐裔,11%毛利人,14%太平洋島民,以及13%的亞裔.

奧克蘭關鍵的年代是1840年.懷唐依(Waitangi)條約,殿立紐西蘭的開國,由當地酋長在卡拉卡灣(Karaka Bay) 滿加里(Mangere)奧肴吐(Awhitu)簽署.是年威簾.赫柏森(William Hobson)船長,以及之後的紐西蘭總督受娜提懷吐阿(Ngati Whatua)酋長之邀,共同建立新殖民地首都奧克蘭.而後舉行航行慶典活動,國旗高掛,此後每年的奧克蘭週年紀念日都有這項傳統.奧克蘭是因赫柏森(Hobson)氏的海軍指揮官羅得.奧克蘭(Lord Auckland)而得名,曾為25年的首都,而後改到威靈頓

懷托摩洞(Waitomo Caves)

 

隔天一大早起床,迅速吃完泡麵當早餐,竟不知可在大飯店的餐廳用餐,就到門口check-out,搭上小遊覽巴士.看到隔條街是玫瑰園,可惜無緣觀賞.早晨汽車很少,司機一路接送遊客,交通順暢無比.隨後到一處遊客資訊中心與另一輛小遊覽巴士匯合,要回奧克蘭的遊客坐某一輛車,要回羅托魯阿的遊客坐另一輛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介紹,噪音很大,我們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有如鴨子聽雷.

Entrance of Waitomo Cave

懷多摩洞是在1887年,當地毛利族酋長塔雷.帝努勞(Tane Tinorau)和英國測量師法德.梅施(Fred Mace)首次探勘這個螢火蟲洞.他們以亞麻竿做成竹筏,蠟燭為照明,順著小溪往地底出發.洞內看到無數的光點反映在水面上,他們向上看,發現成千上萬的光點散佈上方,散佈在整個古老石灰岩地形的地底迷宮,訝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經過多次的探勘,塔雷(Tane)發現由石洞的上層勘察更為方便.

    當時的主管當局收到了通知後,派政府的測量師繪製石洞的地圖.在1888年,塔雷.帝努勞(Tane Tinorau)把石洞開放給遊人參觀.1906年,政府接收石洞,直到1989年才把石洞及其土地交還給原地主的子孫.

   Waitomo Cave       Waitomo Cave

石灰岩地形非常脆弱,僅用手觸摸就會造成損害.螢火蟲洞是由鐘乳石所構成的,它在三千萬年前,當時還在海底時形成的.貝類及貝殼碎片層層地堆在海床上,隨著時光的推移,貝殼被埋起壓成鐘孔石,地殼的變動,鐘乳石升起海面,雨水沿著鐘乳石的裂縫流下,形成雨石洞.雨水加上空氣中微量的二氧化碳形成弱酸,含酸性的水份溶化了鐘乳石,增大了原本的空隙,也滴成石筍,慢慢滴下或流過石牆的水,留下石灰結晶,慢慢累積成美麗的石洞,千百萬年後,今日的奇觀終於登場.

一入地洞成奇觀,不是奇觀不入地洞.進入這個洞天,發覺古老的地底迷宮,訝異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刻畫出的石灰岩地形,美侖美奐.

導遊帶領進入令人驚豔的地底世界,首先開始的是一大天然地洞,稱為“教堂”.此處獨一無二的音效,由紐西蘭的女高音Dame Kiri Te Kanawa所宣稱,可是聞名世界.她在此處高歌一曲,被清純的聲音所震奮.懷托摩洞是極具觀光價值的鐘乳岩洞,被蕭伯納喻為“世界第八大奇景”.

導遊介紹無不詳盡的解說,帶領我們一整票人進入鐘乳岩洞,說明水滴一直滴下,很緩慢地改變岩石的形狀,碳水化合的作用,每一百年才成長一公分.洞內許多岩柱經過千百萬年的侵蝕,有些已和地面的針狀鐘孔岩挻接在一起.往內部深處走,可看到藍色的螢火蟲棲息在頂部,有細細的釣絲垂下,用 來捕捉昆蟲.螢火燈光越亮者,就表示螢光蟲越飢餓,越可吸引昆蟲一探究竟,因而被釣絲黏到,成為螢火蟲的盤中飧.

懷多摩(Waitomo)地區的故事史跡﹑文化傳奇,以及自然歷史,在解說員的說明下,令人為之折服.隨後,導遊要全體團員安靜,不得出聲,進入旅途的高潮戲──無與倫比的行船,沿著螢火蟲洞而行.導遊拉著已架好的繩索行船,沒有引擎聲,進入這種小光線的銀河世界,大家稟息肅靜,萬籟俱寂,立刻為之寧靜而陶然欲醉.仰望上空,屏息以視,盡是藍色的燈光,好像螢光蟲高高掛在天際,別有洞天,宛若星際.處處的螢火光,好似天上無數的星光,點明天際,點亮水道,倒映水面,使人目瞪口呆.

鐘乳石洞的上方是一種螢火蟲,稱為小真菌蚋(Arachnocampa luminosa)的幼蟲.此幼蟲發出光線以吸引昆蟲,利用許多絲線在石洞上面織成管狀的巢,以約二十至三十條線,加上一層黏線編成有若釣線般,垂釣在管子下.蚊蚋或昆蟲被光吸引而被黏線黏住,螢火蟲再把黏線收回來享用昆蟲的美味.除了在鐘乳石洞有它們的踪跡外,在晚上的矮樹林也可看到螢火蟲的冷光.

Ostrich 鴕鳥

參觀完後,司機帶我們向東行,前往羅托魯阿(Rotorua),經過一處鴕鳥園,還特地停下來,給我們臨時照像.司機一邊開車,一邊解說當地的風土人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彷彿聽了一本口述地理.綠色的牧場像是大地的地毯,依著山丘的起伏平鋪在地表,點綴著牛﹑羊﹑馬,大地因而顯得生意盎然,充滿生機.一群群肥嘟嘟的綿羊,鬆軟又溫暖,真想下車抱一抱,我這才瞭解何謂“餓虎撲羊”.畜牧業也可以結合觀光業,只要將牧草透過生畜轉成肉類奶類,就有生意,所以生命科學不僅充滿生機,也充滿商機.

                                                 <next: Rotorua(下一頁:羅托魯阿)>

Something to share with everybody?    Sign My Guestbook Guestbook by GuestWorld View My Guestbook 

Home Page  Cover Letter   Love Resume   Photo Album   Composition   FAQ   

 Horoscope   My Projects    My Collection   Link   home country  chatroom Contact  about this site

 


sqCLOUD12 sqCLOU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