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事前聽說金庸小說堪稱武俠小說經典之作,因此選讀大家耳熟能詳的倚 天屠龍記,作為自己選讀武俠小說的入門書,嘗試從中分析屬于中國文化和中國 人性格的特色。雖是首次閱讀武俠小說,但作者構思細密,用字遣詞文意深遠、 優美,無論人物和情節均令人咀嚼再三,讓我這從未沾染武俠味的門外人士,大 有相見恨晚的悔意。 「昆侖三聖」篇是描寫張三丰出場前的伏筆作品。劇情鋪陳極具張力,故事 不到最后,不能見真章:從郭靖聰明絕頂的次女郭襄神游四境、尋找楊過賢伉儷 的蹤跡切入,透過陸續進入劇情的覺遠大師、昆侖三聖何足道、少林寺無色師傅 等人物,環環相扣,漸次迭入高潮。最后點出被少林寺嚴懲的覺遠的小跟班--張 君寶,這個身材魁偉、猶帶稚氣跟著師傅背下藏書,不知不覺中練出頂尖武功的 重要小和尚。在與昆侖三聖過招一決少林寺勝負的關鍵時刻上,表現出「英雄出 少年」的氣勢,成就少年張三丰的寫照。 金庸筆下的郭襄,為「人中英俠、女中大丈夫」,不但精通各宗派武功,且 兼具父親郭靖的大俠風范,和母親黃蓉的慧詰靈秀。因此備受禮遇,逢及江湖險 惡,也能逢凶化吉。雖然在危機時刻還几次靠何足道和覺遠搭救,才脫離重圍, 仍不掩其仗義直言的豪杰性情。例如質詢少林寺眾禪師為何重懲管理藏書的無辜 覺遠。當然,圓融了女孩家任性、爽朗和美麗于一身的郭襄,也著實擄獲了何足 道的心,使得集「琴聖、劍聖、棋聖」三藝的何足道,竟忘情地在亂劍陣中以「 左手凌厲攻敵,右手舒緩撫琴」的分心二用法,向郭襄一表思慕之情。 如此看來,金庸筆下的女性意識份量不輕。本文末段記載張君寶于覺遠圓寂 后,無意中聽到一個農婦責備其丈夫的一段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你一個男 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沒來由的自己討這場羞辱......常言道得好, 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此番當頭棒喝沒想到竟然幫助張君寶決意 奮發圖強,苦心修習覺遠所傳授的九陽真經。 中國文化廣納諸子百家學說,但上自朝代更替,下至家庭組織,卻經常出現 無法合一、接納異己的現象。以擁有正統地位的少林寺為例,因無法接受覺遠師 徒逕自練武、僭越犯上的事實(無獨有偶的是,覺遠還是因拘泥不化、盡信經書 習得部分蓋世武功),而以觸犯寺規為由,欲下撻伐之令。這種黨同伐異的做法 ,無意于暴露不愿接受他人優于自我的狹隘心態。而代表傳統文化中以愚忠事主 至誠的覺遠,被迫只得攜徒逃脫少林寺重鎮,且在圓寂前,再度不經意以口傳授 九陽真經,而使得后來的張三丰自立門戶,發展出中國武學史上璀璨千古的武當 一派武功。這種在亂世中顯示出通權達變、背而不叛、遺世而獨立的過程,似乎 成為中國歷史名人完成經世大業前的必修課程。 其實,孟子主張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論點,正是張三 丰的寫照。一個在少林寺干活的小□,很難混出名堂吧!但英雄出少年、不怕出 身低,藉著苦難環境的磨練,時勢照樣造英雄。張君寶一路跟著管理書庫的覺遠 念經,居然格物致知,在少林寺中培育出渾厚的內功精華,雖未在關鍵時刻擊退 何足道,卻也令他一世英名僅僅落得取巧得勝。但張君寶此舉卻換來寺中龍頭的 誤解、排斥,只好落荒而逃,卻又在逃難過程中遭遇喪師之痛。張君寶一人形□ 影只,正打算接受郭襄的建議,投靠郭家之際,聽見一段改變他終生的夫妻對話 ,因而奮發獨上武當山穴,「渴飲山泉,飢餐野果,孜孜不歇的修習覺遠所授的 九陽真經」。終于在數年后,頓悟其間神妙,自創出武當一派武功,成為大宗師。 不過,張三丰功成名就的背后,絕少參雜「感情」的成分。也就是說,缺少 感情的成就動力。除了小和尚時期對郭襄產生的腆腆之情,以及和覺遠間培養的 師徒情分,似乎連「上天」也吝于對他付出「感情」。雖說上天降與他大任,但 主導其生命經歷變化者,并非有智慧造就他成功的上天,卻几乎是周遭人為自發 的因素。包括年輕農婦責備丈夫不成材的關鍵對話,也是他無意間聽到的。此處 的天,似乎是天地不仁、無任何優越意識和明確道路的天。張三丰要絕處逢生, 真是得靠自己。這種思維背景,正反映出中國人「人定勝天」、「天無絕人之路 」的生活哲學。
Return to 武俠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