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之生活環境及人文地理

一、地理位置:

澎湖縣係由星羅棋布於台灣海崍中的六十四個小島所組成,其中有居民之小島僅20餘個。澎湖群島適在我國大陸棚上,其中有居民之小島僅20餘個。澎湖群島適我國大陸棚上,西北兩側鄰接台灣海崍,東南兩側瀕臨澎湖水道台灣灘,有深約50公尺之岩礁海底,至深200公尺左右之海底丘陵。群島分在於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之範圍內。群島線屈曲參差,總長度約326公里,土地總面積為126.86平方公里,約佔台灣省面積0.35%。群島中以澎湖本島為大眾包括馬公巿及湖西鄉),面積67.14平方公里,白沙次之,西嶼、望安與七美再次之,各巿鄉面積比例示如表1

1.澎湖縣各巿鄉面積比例表
巿鄉別面積(公頃) 百分比(%)
馬公巿3,356.2626.46
湖西鄉3,358.1726.47
白沙鄉2,023.7715.95
西嶼鄉1,871.3414.75
望安鄉1,378.2210.86
七美鄉698.655.51
總計12,686.41100.00

資料來源:澎湖縣綜合發展計畫研討會實錄

二、地形與地質

澎湖群島係火山噴發所形成之整塊玄武岩台地,因受海水風浪衝擊侵蝕海底變動等作用,成為一群平坦之島嶼,因此全境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最高點海拔僅75.5公尺(貓嶼),澎湖本島高之山嶺拱北山,標高僅約50公尺,而全島平均高程約16公尺。本地區內丘阜低矮,此種地形平坦且少有變化之島嶼,從遠處眺望,宛如浮海中之覆盆。

湖各島之地質除花嶼島外,全部係由第四紀更新世之玄武岩熔岩及來有凝灰質、含海棲化石之砂岩、岩泥及集塊岩所構成。一般而言,表土以下一公尺以內,有暗紅色之覆蓋土壤,厚約20~45公分,內含貝殼及珊瑚碎片。此種土層部分因長期耕作而稍褪色,呈黃褐色。此層以下或經雨淋沖洗而露出表土者,為玄武岩塊及堆積岩互層。輝綠岩、矽石玄武岩等,其結構呈緻密狀或多孔狀,後者係岩漿結晶時所含揮發質逸出所造成。這些氣孔再為多色礦物充填成杏仁狀之結構,其充填礦物以散石為主,本地稱為文石,為著名之特產。堆積岩則為含有化石或不含化石之砂岩、泥岩、凝灰岩、紅頁岩所組成,總厚度約300餘公尺。

三、土地使用概況:

澎湖群島除馬公、白沙、漁翁三島大外,其餘61島嶼均小,甚至有滿潮時小至十幾平方公尺者。全境無山岳亦無汀流,地形雖有伏,但海拔多未達100公尺。然而平度卻在百分之五以上,因之依照「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規定應屬山坡地範圍。因土層薄,沖蝕嚴重,亟需依照該條例之規定實施保育。台灣省山地農牧局(水土保持局之前身)曾於民六十六年間依該條例規定之山坡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加以調查區分,經劃為山坡地之面積有11,063公頃,佔全縣面積12,686公頃之87.21%

近年來,澎湖縣工商業發展日益蓬勃,唯受「山坡地開發建築管制辦法」規定,欲行土地開發之面積須達十公頃以上,此一限制影響地方建設甚鉅。經地方政不斸向上級單位反映後,台灣省政府依據行政院七十七年十一月四日台七十七經字第30000號函於七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告(七七府農山字第114770)大幅修正並刪減本縣山坡地範圍,並在翌年一月二十四日由本縣正式公告(澎府農林字第03048)。經本次公告,刪減後之山坡地面積約為1,500公頃,僅佔全縣面積之12%

四、水文

()地面水體

澎湖地區水資源較缺乏,地面水源主要依賴水庫。主要之水庫集水區有興仁水庫集水區,成功水庫集水區,東衛水庫集水區等等。

(二)地下水體

澎湖群島由60餘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60平方公里,為低平之火山熔岩台地,雖經風化和侵蝕,仍保留有為數眾多之平台狀之島嶼,諸島平均高程海拔30公尺以下,最高處僅75.7公尺,位於貓嶼。島嶼臨海區域一般為岩岸,形成陡俊斸崖,局部則為緩斜入海之岩岸或沙岸。構成澎湖諸島之地層,由上而下大玫為海演堆積層、石灰岩與澎湖層。其中,海濱堆積層為主要之淺層自由含水層,深度受壓含水層則由澎湖層所構成。

目前本縣約10萬人口的日常用水仍仰賴此水源之供應,主要以生活用水為主。

五、氣候

()氣溫

澎湖全年平溫度為23.4℃,最高為六、七、、八、九月份,平均溫度為28.25℃。年溫差12.4℃,春秋雨季溫差為2.6℃,秋季比春季高,此為海洋性氣候之一特徵。氣溫變化之情形,呈左右對稱極為圓滑之曲線,與海洋氣溫變化之形式完全相同。

(二)雨量

澎湖地區地亞熱帶季風區,雨量本應相當豐富。然而由於地形平坦,且無高山峻領屏障,地形雨無由發生。又因夏季海水吸熱,地表涼爽,熱雷雨亦不易形成,因此本地區之雨量主要全賴颱風過境時所帶來的氣旋雨。根據馬公站雨量資料得知年平均雨量僅1,011.4公厘,尚不及台灣全省年平均雨量之半。至於全年降雨之季節性分布亦相當不均勻。春季(35)降雨量為2454.6公厘,夏季(68)降雨量為505.8公厘,秋季(911)降雨量為167.2公厘,冬季(122)最少僅83.8公厘。如以月計,每年五月至九月佔總雨量之72.4%,而十月至翌年四月僅佔27.6%

(三)風和濕度

澎湖四面環海,因受強烈季風長時間吹襲,境內農業生產至為不易。澎湖年平均風速為5.0公尺/秒,而十月至十一月間平均風速達6.7公尺/秒。每十分鐘最大風速可高達13.2公尺/秒,極大風速每秒可達34公尺。

季風之風向因季節而變化,九月至翌年五月吹北北東風,六月至八月吹南風。除了秋冬之季節風外,夏季之颱風亦是澎湖主要之風害。它不僅帶來狂風豪雨沖蝕表土,又挾帶含鹽之海水泡泍,吹遍澎湖各個角落,以玫於農作物遭鹽份及飛砂之害慘重。林木亦不例外,每因濃厚之鹽霧粘著樹幹、樹葉,破林木之生理機能,輕者發生枯葉枯枝現象,重者樹幹枯死。

由於降雨量小於蒸發量,使澎湖氣候乾燥,然而相對濕度並不低。根據記錄,全年相對濕度平均為83%,以夏季為最大,平均為86%。最低之十、十一、十二月份之平均相對濕度約為78.4%

六、產業

()農業方面

澎湖縣由於本地氣候、水源土壤均不利葨業生產,主要糧食仰賴台灣本島供應。自產之農作物以甘薯、花生及高梁為主,有少量之類及蔬。

(二)漁業方

高雄縣因四環,漁業資源相當。近年來因近養技術改進,養蚵、蝦、石斑魚、紫菜等高經濟漁業相當發達,唯漁產加工尚待加強。

(三)畜牧業面

在中央及省政府大力輔助下,本縣之畜牧業正積極發展中。目前全縣飼養種類有牛約3000頭、豬約15800頭共計約11600隻,其經營型@庇逐漸由農村副業進入專業化經營。

(四)景觀遊憩

1.沿海景觀

湖地區四面環海,海線綿長,島嶼毗連形成各類內灣、淺灘、岩礁。又位值夏季中國沿岸流及冬季黑潮支流所經之地,寒暖流交匯,孕育出豐富之海洋漁場。在這未經工業污染之蔚藍海域,水質清澈見底,五彩縯紛之魚群穿梭於珊瑚礁間,各類特殊海洋生物爭妍奇變化萬千,將言一海底世界,裝扮成名副其實之「水晶宮」。此外,白色的沙灘綿亙,湛藍的海水盪漾,點點漁帆更襯托出天地的與蒼穹的無限,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連忘返。

2..地質景觀

澎湖的特地質主要表現在方山台地地形和玄武岩柱狀節理兩方面:

(1)方山台地地形:

澎湖群島本為一大規模的玄武岩方山台地,經過長期侵蝕,基盤沉降,而裂為多離散島嶼,造成許多台地及半島。台地的風平整而粗獷,與天際連成一線。各海岸線複雜,玫使半島特別發達,如北寮半島、湖西灣、青螺半島、馬公半島、竹篙灣、布袋灣等,不計其數。由於海盤低淺,於滿潮時投入海中,低潮時則露出海面。

(2)玄武岩柱狀節理:

澎湖群島除花嶼島外,皆由玄武岩所構成。柱狀節理之宜徑有一公尺及三十公分兩種,長度可達數公尺,而岩漿上下部份冷凝固化之程度不同,又形成平行於面另

(3)人文景觀

由於澎湖是台灣最先為漢族開拓移殖之地,同時也是先民渡台之踏板,其其古蹟、文物相富豐富。其中名聲較著有:西台古堡、通梁保安及大榕樹、馬公巿中央里古蹟、觀音聽濤、西嶼落霞及散布各處之古厝聚落。

七、人文環境

澎湖縣因土地貧瘠,不適農墾,加上位置偏離台灣本島,產業不發達,居民以從事漁業為主。然因所得偏低,勞動意願不高,故人口外流日趨嚴重,目前總人口數約為91,000人,每平方公里平均約717人。

八、交通運輸

澎湖縣近年來對內、對外交通情況均有顯著改善,對於本縣觀光事業之發展助益甚大。目前縣境內交方式有陸雨種。各離島間之海上交通,有私營遊艇及公營交通行駛。陸上交通方面,該縣境內設有機場,公路方面無省道,僅有縣道及鄉道。縣道部分已全部鋪設柏油路面,鄉道仍有部份尚待改善。公路主要分布在馬巿、湖西鄉、白沙鄉及西嶼鄉,約佔總長度90%。離島除七美、望安兩島有鄉道外,餘恉僅為小徑,道路系統不發達,設施水準亦不高。目前交通工具以機車為主,持有數歷年皆有成長,小客車亦年有增加,大客車則不顯著。公共運輸有縣營公車行駛馬公、西嶼、白沙及湖西等鄉巿之主要村落,七美及望安則另有鄉營公車行駛。

九、工商環境

澎湖縣由於四面環海離島交通不便,加上電力水源受限,使得工商發展環境不足。近年來因人文及地理景觀雄厚,而朝觀光事業發展。